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中华鳖良种选育及优质高效养殖模式的研究与示范
收藏
分享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区域:
浙江省
获奖等级: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
何中央; 钱国英; 张海琪; 张建人; 王根连; 殷黎明; 徐晓林; 杜建明; 王忠华; 丁雪燕; 郑天伦; 张晓辉; 黄福勇; 薛辉利; 龚金泉; 何欣; 黄丽英; 汪财生; 朱秋华; 施礼科; 何丰; 姚高华; 涂爱华; 张望桥; 马坤; 邱忠平; 谢金元; 屠慧盈
关键词:
优质高效;
中华鳖;
示范;
优质;
鳖;
养殖模式;
高效;
良种;
模;
养殖;
模式;
良种选育;
高效养殖;
研究;
选育;
第一完成单位: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获奖时间:
2010
项目名称:
淡水主导(推)品种选育、推广示范与配套设施建设
联系人:
种苗科
联系电话:
0571-85027546
电子邮件:
zmk407@126.com
邮编: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益乐路22号
合作完成单位:
浙江万里学院; 杭州萧山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 绍兴市中亚水产养殖中心; 杭州金达龚老汉特种水产有限公司
单位电话:
0571-85029957;85029759
传真: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摘要:
“中华鳖良种选育及优质高效养殖模式的研究与示范”成果系浙江省水产种子种苗专项“优良品种的选育”、“中华乌鳖良种选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淡水主导(推)品种选育”、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华鳖(日本品系)良种快繁技术产业化”、浙江省重大科研农业项目“中华鳖品种选优及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究”(计划编号:2006C12011)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水产养殖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计划编号:2007C13081)浙江省重点科研项目“中华鳖种质分析、保护及提纯复壮研究”等项目历时多年研发而形成的,属农业领域。
该技术研发时间:2001年1月~2009年12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中华鳖优质种苗选育技术研究,包括中华鳖种质资源收集、保种培育,中华鳖的种质特性研究及中华鳖选育各阶段的选育方法及指标研究;
2、中华鳖日本品系和清溪乌鳖的选育研究;
3、中华鳖不同品种(系)间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究,以获取具有双亲优良养殖性能的中华鳖杂交苗;
4、中华鳖新品种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研究,以建立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5、中华鳖质量安全监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中华鳖质量安全药残检测技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质量安全隐患分析,建立中华鳖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和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确保中华鳖的质量安全。
因中华鳖是我国重要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之一,2009年全国养殖产量达22万吨,产值200亿元以上;中华鳖是浙江省政府确定的四大主导品种之一,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养殖品种,产业规模大,对苗种特别是良种需求量大。如浙江省目前年需求5~10亿只鳖苗,而本省中华鳖苗种的年供应能力约1.3亿只,其中新品种年供应能力约5000万只,因此养殖前景广阔。本项目选育的优良品种及建立的相应的养殖模式,已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全面提升了中华鳖的养殖业,应用前景广阔。
该成果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有:
1、采用染色体、同工酶、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简称RAPD)序列测定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华鳖(江南花鳖、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等)的种质特性,建立了相关种质标准。利用RAPD分析中华鳖4群体内的遗传相似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华鳖日本品系(84.69﹪)>台湾种群(84.29﹪)>清溪乌鳖(83.17﹪)>太湖种群(82.54﹪)。测定了长度408 bp的中华鳖线粒体细胞色素b(简称Cyt b)基因片段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鳖4群体共存在8种单倍型。扩增获得了长度为696bp的中华鳖酪氨酸酶基因(简称TYR)片段,4群体发现有13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构建一个中华鳖短片断基因组文库,并扩增文库中的1万个克隆,点制成中华鳖多态性鉴定生物芯片。
2、建立了一套选育中华鳖良种的方法,成功选育出了2个国家级中华鳖新品种中华鳖日本品系和清溪乌鳖,品种登记号分别为GS03-001-2007和GS01-003-2008。选育的中华鳖日本品系生长比普通中华鳖快25﹪以上、抗病力强、裙边宽厚、优良性状显著;清溪乌鳖腹部体表乌黑、遗传性状稳定,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
3、建立了中华鳖不同品系之间的杂交优势利用技术和杂交技术操作规程;
4、研究建立了中华鳖新品种温室无公害养殖模式、外塘仿生态养殖模式、二段法养殖模式、中华鳖养殖与农作物轮作模式、鳖虾混养模式等5种不同的健康养殖模式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
5、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中华鳖中28种药物残留测定方法,获得了三聚氰胺等药物在中华鳖体内的代谢残留基础数据;从药物使用、种苗、饲料、养殖环境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华鳖的质量安全隐患,并提出各养殖环节质量安全隐患的应急预案及质量安全监管对策与建议,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确保中华鳖的质量安全。
6、2007~2009年三年已累计示范推广了中华鳖新品种1.1亿只,杂交鳖1390.2万只,新增利润17亿元,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发表论文16篇,专著2部,申请专利7项,其中2项外观设计专利已授权。
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中华鳖基因组DNA文库的克隆及多态性鉴定生物芯片的构建、中华鳖日本品系和清溪乌鳖的选育、中华鳖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中华鳖新品种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中华鳖质量安全监控技术等。经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GN01国内外查新,中华鳖日本品系和清溪乌鳖的良种选育技术、中华鳖二段法养殖模式、中华鳖养殖与农作物轮作模式、中华鳖三聚氰胺等28种药物残留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技术、中华鳖体内三聚氰胺等多种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除委托方及其合作方的成果外在其余文献中未见报道;系统开展了中华鳖的质量安全隐患分析,并提出各养殖环节质量安全隐患的应急预案及质量安全监管对策,在所检文献中未见报道。
相关文献
相关成果
相关专利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置顶
我的订单
意见反馈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您的联系邮箱:
您的联系电话:
标题: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