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一词在古汉语中最初是作为动词使用,意思是检查或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例如“反省”或“吾日三省吾身”等表达便有此含义。
在讨论中央机构的演变时,我们不能不提到“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历程。最早设立的中央机构便是尚书省,它的前身是“尚书台”。尚书一职最早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负责皇室财产及日常事务的管理,类似于后来熟知的内务府。少府除了管理琐事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能,那就是在皇帝与外廷之间传递消息。毕竟,皇帝身处宫内,沟通不可能像普通百姓一样轻松进出。因此,少府在承担大管家的职责时,也负责皇帝的“秘书工作”。为了应对这一任务,少府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尚书”职务,专责处理和保管文件。
到了汉武帝时期,外廷的权力过大,常常影响到他的对外政策。于是,汉武帝决定让宫廷中的尚书绕过外廷,直接管理朝政,这便建立了所谓的“中外朝”制度。尚书们也因此从单纯的秘书,逐渐变成了拥有实权的高官。许多日后声名显赫的权臣,无论职务如何尊崇,如大司马、大将军等,通常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的职称,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宰相。
既然尚书们拥有如此强大的权力,他们便需要一个专门的办公场所,这个地方便被称为“尚书台”。
到了曹魏时期,尚书台逐渐从一个秘书机构,发展成为朝廷常设的中枢机构。随着这一变化,尚书台被移出宫廷,成为正式的政府机关。然而,宫廷中仍然需要秘书工作,因此“中书”便成为新的秘书班子,并以“中书令”作为其首长,办公地点也被称为“中书监”,因为它位于宫内。
接下来,你可能猜到了,随着权力重心的转移,“中书监”取代了尚书台,成为新的权力中心。于是,中书监也被迁移出宫廷,设立在外,成为了正式的政府机构。
随着中书监的权力日益扩大,原来的“秘书职务”逐渐被称为“侍中”。最初,侍中并不是一个显赫的职位,它只是少府中的一名低级散官。然而,随着中朝与外朝的分权,侍中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加职”,并且逐渐对皇帝的政务处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和董允等人,都对政务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董允后来甚至成为了蜀汉的重要辅臣,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朝廷机构的演变,侍中职位在晋代时被正式设立为“门下省”,成为了三大中央机构之一。因此,三大中朝机构逐步代替了丞相制度,而权力也从单一的“独相”制度,发展成了“三相”制度。
到了隋朝,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中央的“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那时的“尚书台”为什么变成了“尚书省”呢?其实,最初的“台”指的是宫廷中的办公场所,随着尚书台迁出宫外,“台”的称呼也就不再合适,于是采用了“省”这个名称,因为“省”意味着监察和处理事务的意思。因此,尚书省便是负责监督朝政、管理国家事务的核心机构,而中书省和门下省也继承了这一命名方式。
至于“省”如何变成今天我们所说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呢?这与三省之间的职能分工密切相关。尽管这些机构都源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但随着它们权力的分化和独立,它们逐渐演变成了行政职能划分清晰的管理单位。例如,门下省主要负责审查诏令和提建议,类似于今天的最高顾问机构;尚书省则更像行政执行机构,负责落实上级指令;中书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具有类似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到了元代,元朝重新规划了全国各地的“路”,并让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实行了“行省制度”。明清两代也沿袭了这一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划,实际上就是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复杂的中央机构名称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省”,这一过程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也保留了这一传统,其中央机构名称大多以“省”来命名,例如“大藏省”(财政部)和“外务省”(外交部)等。
至于“部”这一称谓,最早的意思是指某一地区的下级行政单位。比如,《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天水狄部”,指的是天水郡中的一个名叫狄的部落。后来,随着行政体制的演变,“部”便引申为某个机构下设的职能部门。在“六部”制中,尚书省的下属单位分为六个部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
此外,早期的“台”则主要用于尊称政治机构,尤其是办公场所在宫廷中的机构。比如“御史台”这一名称,虽然“台”并非其正式名称,但因唐朝皇帝尊称其为“宪台”,因此得以流传。
而“院”字的使用则通常用于那些具有相对独立性、需要分设的机构。例如“都察院”负责监察和弹劾,类似于现代的监察院或法院。而“理藩院”则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体现了清朝汉满分治的特点。
至于“寺”字,最初并不与宗教相关,而是指官署或衙门,例如大理寺、鸿胪寺等。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寺庙逐渐成为专用的宗教场所,最终形成了佛教的“寺”字使用传统,甚至影响到日本的佛教文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